全国百余名中学书记、校长到深中参观、交流

2025-09-22

9月20日,借助普通高中校长年会(2025)在深举办的契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中学书记、校长,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的带领下,参观深中校园并与朱华伟校长进行座谈。


1.jpg


上午10时许,在淅沥的秋雨中,校长们陆续抵达深中新校区。朱华伟校长首先引领大家参观深中校史馆。学校悠久辉煌的办学历史、群星熠熠的优秀校友,以及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赢得校长们连连称赞。


随后,大家行至图书馆、学科文化墙、工程技术创新体验空间、学生辅导中心、国际数学资料中心……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校长们边走、边看、边听、边问——从阅览区全实木的桌椅到浩如烟海的藏书,从文化墙上每个知识点的甄选到“科技长廊”独具匠心的设计,从心理教师的用心呵护到资料中心的绝版珍本,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组数据、每一段故事,都真实而生动地诉说深中人的思想与情怀、奋斗与幸福。


2.jpg

3.jpg


“深中真的是名不虚传!”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博士感叹,自己虽是第一次来深中,但一直对深中有所耳闻——朱华伟校长的办学理念,对教育的热爱、执着,以及深中辉煌的办学成绩都让他印象深刻。他特别提到三个细节:

第一,“深中的好,就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地为青少年提供各种平台和资源,鼓励、支持他们把自己对生活最美好的憧憬和对未来最热切的想象变成现实。”朱华伟校长这句话,让人感受到深中的校长和老师都是全身心投入在做教育。


第二,朱校长提出的“张弛有度、主动留白”是非常好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第三,学校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把育人融入到环境中,文化墙、科技长廊的设计非常有视觉冲击力,让学生耳濡目染,获得激发与启迪。


最后,杨银付副会长感慨道,在参观过程中,朱校长对学校的点滴如数家珍,其教育情怀溢于言表,他对学校的热爱、对办学的专注与坚守让人敬佩。“这让我联想到一句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4.jpg

5.jpg


《人民教育》主编刘琴在随后的发言中用“三个冲击”概括此行的感受:深中新校区将环境空间与教育内涵深度融合,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学校极具人性化与情怀的设计,把教书育人融入到点点滴滴,给人带来“观念冲击”;深中学子对学习的热爱、对学校的感恩以及作为深中人的幸福感,给人带来“心灵冲击”。


6.jpg

7.jpg


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秘书长关超认为,朱校长在学校建设与办学过程中倾注的心血、体现的大爱,校园里独具匠心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阳光向上的学子,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深中办学与顾明远先生“明远四句”的一脉相承,那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8.jpg

9.jpg


座谈会上,朱华伟校长作简短发言,分析学校成功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朱校长强调,一所学校的办学,一定离不开所在城市的文化和环境。“深中有这样的成绩,首先必须感恩深圳这座伟大的城市。可以说,没有深圳这座伟大的城市,就没有深中的今天。”他说,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45年来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为深中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比如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一流企业的赋能;此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城市气质、文化也激励激发着每一位深中人。朱校长介绍,在深中办学70周年之际,他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其初心,就是要办一所与深圳这座城市相匹配的学校。


有了深圳全城托举这个最重要的“地利”,加上新校区建设的“天时”以及全体深中人众志成城的“人和”,最终成就了今日深中在校园环境、师资队伍、课程建设、高考、出国、竞赛、体育、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全新突破。朱校长介绍,当年提出“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从国内外的世界一流大学中聘请了400多名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一开始也面临各种质疑,但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决策。2023年国家发文支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也使深中这一探索,成为深圳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先行示范的一个案例。


10.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