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2-05-07
让学生像大师一样思考
——我校召开13位诺贝尔奖得主寄语深中学生新闻发布会
我校最近又喜获6位诺贝尔奖得主给深中学生的寄语,目前我校共拥有13位诺贝尔奖得主给深中学生的寄语,这在全球中学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诺奖得主寄语”,作为我校创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已经在我校建设学术性高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5月4日下午,我校召开13位诺贝尔奖得主给深中学生寄语新闻发布会,来自省内外的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16位记者与会。
(我校陈鹏轩同学喜获诺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博士给深中学生的寄语)
王占宝校长临时有事无法到会,委托专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他的书面意见。王校长认为,我校正致力于建设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的学术性高中,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打下基础。建设学生性高中,应该具有全球视野。确定学术性高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
2011年9月1日,深中校长在全校升旗仪式上代表学校提出“深圳中学学生特质”十二条,对学术性高中人才培养目标作了具体设计。这些特质的选取,既继承了深圳中学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还借鉴了世界优质教育团队对他们学生的期待,融合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深中学子的寄语,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国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深圳中学学生特质”十二条确立后,怎样让学生逐步形成呢?深中的育人模式体现于——在“研究”中培养人,耕耘一片“研究”的土壤,创造一种“研究”的气候,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发现潜能,实现潜能,成为他自己。深中的“研究性”的教和学,立足在课程化,生活化。
为了能让学生们像大师一样思考,深中开设了“走进大师”课程,邀请世界著名学术大师到深中开办讲座;建立了与大师对话机制,营造了学术发展环境。
在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建设中,诺贝尔奖得主寄语这门课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首先,诺贝尔奖得主寄语,让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素养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大师们的言传身教,消除了部分学生的错误观念,他们过去曾以为学术素养不重要,创造性可以离开学术素养凭空产生。
其次,学术大师在寄语中提出的专业精神,是他们一生学术研究生涯的结晶,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牛顿曾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次,诺贝尔奖得主身处学术巅峰,却放下身段,与中学生交流,饱含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中学生的期盼。这一切,使中学生受到人格美的熏染,为他们努力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我校现在已拥有13位诺贝尔奖得主给中学生的寄语,这在全球中学当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2011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第一天的上午,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到深中视察,当他走到“诺奖寄语墙”前,立刻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寄语吸引,凝视良久,说:“大师毕竟是大师,讲得多好呀!” 我校已经计划在学校显眼位置建设永久性的诺贝尔奖得主寄语雕塑墙,让诺贝尔奖得主寄语陪伴深中学子成长,陪伴深中学子走向创新高地。
接下来,刘越老师和徐洲、金依依、陈鹏轩、郑欣等四位同学,分别介绍了他们参加4月25日至28日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期间与学术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收获,以及有幸获得诺贝尔奖得主寄语的经过。他们还结合亲身经历,汇报了“诺奖寄语”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所起到的巨大影响。
我校生物科组组长徐丽丽老师介绍了为了培养学生像大师一样思考,生物科组确立的教学理念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机制,重点介绍了我校和深圳市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创办创新体验中心的有关情况,她还阐述了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诺奖寄语”的意义。
各位记者对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个别采访了有关教师、学生,电视台记者还在校园拍了很多镜头。
附录一:徐丽丽老师,学术性科组建设介绍
徐丽丽老师,学术性科组建设介绍
附录二:刘越老师发言
坚守专业精神、传承学术素养
深圳中学 刘越 李牧
2011年4月,深圳中学专门组织生物科组全体教师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第二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大会。教师们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学术和教育的同时,也介绍了深圳中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2012年4月25日至28日,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包括1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位世界500强生物领域的企业科研骨干,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组织及政府机构代表共2500余人参加。深圳中学又荣幸受邀参与了本次活动周。由刘越、李牧两位教师带队,与4位深中学子(徐洲、金依依、陈鹏轩、郑欣)参会。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们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并与大师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获益匪浅。以下为摘录的部分诺奖得主对于我校的深厚寄语和祝愿。
I wish you good luck in your pursuit of Biology. You should do what interests you the most, follow your passion.
祝大家能在生物科学领域有所建树。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做你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托马斯·斯泰茨 Thomas Steitz(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系教授,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Great future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and all the other science. Study well and enjoy. It should be both fun and challenging.
生物、医学及其他科学领域前程似锦。认真学习、享受学习。这一过程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
乔治•斯穆特 George Smoot Ⅲ(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 ,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e alert! Think! Be critical!
This all is required for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Take your chance.
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批判,这是成功和创新的必备品质。
抓住机遇。
哈特姆特·米歇尔 Hartmut Michel(生物化学家,获得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Don’t take anyone else word for it.
Expect the unexpected.
Evidence Base.
不要人云亦云。未雨绸缪、持之以恒。实践为本。
马丁·约翰·埃文斯 Sir Martin·J·Evans(科学家,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会议中,我们递交给Richard·J·Roberts教授两封邀请函,一封是热爱科学热爱生物的深中学生联名签署的真挚感人的一封信,一封是王占宝校长的邀请函。教授答应有机会一定来深圳中学。
我们把诺奖得主的寄语和全体深中师生们分享共勉。在教学实践当中,把他们的对科学执着的钻研精神融入教与学。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作为一个反映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载体,在选修和必修课中运用荧光标记法的前沿技术,即用荧光标记的实验鼠细胞和人类表皮组织细胞融合实验来验证细胞膜的流动性,总结荧光鼠的基因定位和培育过程。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因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研究所日裔科学家下村修、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华裔生物学家钱永健给我们赠言,这让学生感到非常振奋,拉近了大师和学生的距离,更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
在面对面领略国际大师学术风采的同时,深中师生不仅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增长了见识,开拓了国际视野。更对大师们如何秉承专业精神、学术素养,兼具创造性探索、美育品质有了深刻理解。而这些,也正是与深圳中学贯彻倡导的办学理念,“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性人才”,以及着力塑造的深中学生特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审美情趣”有着高度的契合和统一。
接下来,请深中生物学科科组长及与会的同学们分别结合此次研讨会谈谈感受和体会。
附录三:徐洲、金依依、陈鹏轩、郑欣等四位同学发言
感想
高二 徐洲
西安之行,收获颇丰!
在前两天的会议中,我领略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风采,见识到了他们卓越的学术成就、研究能力。在会议间隙,我更有幸能与他们直接交流。在我最初的想象中,我与他们的交流可能会十分困难,我极有可能被"无视",然而实际情况与此截然相反,大师们的平易近人令我印象深刻,他们都极乐于与我们交流并回答我们"幼稚"的问题,就像我的亲人一样,耐心、热情、温厚。我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与他们非凡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我认识到了"学术"的内涵,真正的"学术"绝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调侃的那样。学习课本知识、写作业都只是学术的皮毛部分,更深层次的学术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世界,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步!这绝不是易事,正如大师寄言我们的那样,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不被名利浮尘所惑,才能有所成就。但这又离我们不远,因为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终有一天会攀上高峰!
感谢此次西安之行!感谢刘越老师、李牧老师的指导与鼓励!感谢同行伙伴们的支持!
个人感受
高二 金依依
首先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机会。在活动前的那个周末,当老师通知我这件事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我能有幸接触到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对于有志于在将来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研究工作的我来说,这无疑是自己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关于这次大会的主题——DNA与基因组——这是我们在生物课上展开过很多讨论的话题,亦是当今生物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和班上的许多同学都为DNA精巧的双螺旋结构所着迷,认为无数的脱氧核苷酸分子能组成许许多多的基因,构成某一物种的全套遗产信息,进而控制一个个体从生到死的全部生命活动,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神秘的过程!于是我这次参会的主要期待就是能在聆听大师讲座时有所收获——多少听懂一部分内容,这便能激励我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同班同学听说我要参会后也希望我能带回一些有关基因领域学术前沿与研究前景的内容与他们分享。另外,如果在会议期间能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那自然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活动中我深深地为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多位主讲人渊博的学识,精彩的陈述展示所震撼,教授们所讲的都是自己研究中的新成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创新性,这让作为高中生的我要想真正理解起来难度颇大——诚然,我们从高中课本里学来的生物知识只是科学界这一汪洋大海里的一小瓢水罢了。若想像大师们那样真正投入到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中就必须潜心钻研、如饥似渴地捕获知识讯息,并且多争取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
在讲座现场,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每个主讲人陈述完后都有设置提问环节,这时我发现只有那些与主讲人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他们的人才能真正提出问题,形成交流碰撞。而提问者也多同为主讲人。或许正是同行间的相互砥砺才是这种国际论坛的真正魅力吧!行外人和多数学习者只有看热闹或是暗中膜拜的份。
通过这次活动,“科学家”之一概念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明晰了——他们是肯在自己钟情的领域登攀,排除杂念,并成功做到了的人,因此他们能受到普通人的仰慕;他们是拥有创新性思维,并能将新思想立即付诸实践的人,因而他们能推动世界科技的进步;他们还是心系社会、和蔼可亲的人,于是他们能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而未来的科学家必将从我们这一代人中产生,身为学子的我们应心怀梦想、脚踏实地!
感想
高一 陈鹏轩
当我真正走进,触及到了这次会议的氛围,我才意识到这次的机会是如此宝贵。
想象中的会议,本以为是讲堂中大师云集,讨论之声纷纭,不绝于耳,就像是我们课堂往常开的学术讨论一般。然而现实证明,我的确太幼稚了。那高耸的讲堂,宽阔的荧幕,一直在眼角嗡嗡闪烁不停的相机的曝光,都无不彰显着知识在人们心中至高无比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力量。这地位极高,却并不遥远,这力量巨大,却并不可怖。
在开幕式上,或许不是每个诺贝尔获奖者都拥有流利好听的英语,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每一位都对自己在生物科学领域的成果欣喜不已。他们清晰的表达,飞扬的手势,兴奋的眼神,用真正高端的学术语言,去阐述自己在科学之路上寻找真正“快乐”的过程,在令人羡慕的同时,也感叹并骄傲于人类的成就。每个人,无论在英语的能力上有什么差别,也都沉浸、陶醉其中,努力听懂,抓住自己能把握的每一个字词句。
在毫无疑问的拓宽了自己的认知领域的同时,也许在专业知识上,我并没有得到巨大的进步,但真正宝贵的是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真正的学术不是对着编版书籍努力将知识由其中复制于心,也不是对着题海奋勇挣扎不已。而是一种对于自然、对于未知,渴求、好奇、向往的心态,对于这些真正的知识全身心地去投入探索的精神,对未来前景勇于设想,创造而不是碌碌无为地等待的欲望。
当科学家们在专心致志地以专科领域之路不停向一个个目标攀爬,取得成就的同时,这种“学术”就会围绕着他们,形成一种使自己自信,并令他人折服的氛围、气场,这也是我对他们最深刻的印象。
我从没有感觉过自己离“知识”和“梦想”的距离如此之近。或者是我未曾发觉,专业领域离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遥远。拥有目标,拥有自信,拥有坚定与努力。也便拥有了征服梦想的可能。
感受
高一 郑欣
这次西安之行,或许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这段旅程的所见所闻,使我对高中生活、未来的追求方向、事业追求的高度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西安,我们除了听讲座学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将向诺奖大师求取赠言当作深中的一种精神传递下去。深圳中学是一所学术型的高中,学术二字将深中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是没有尽头的。深中培养学术性人才,什么叫学术性人才,我觉得我在西安看到的十位诺奖大师,来自五十多个国家优秀的教授,他们才是真正的学术人。我们要追求的要达到的,就是那样的一个水平。要真正在学术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深中人不能仅靠自己,要与最顶尖的人交流。求取赠言的过程中就涵盖了交流,同时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中蕴含了激励,这种激励我认为已经使我冲破了很多思想上的限制,中国高考制度下对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模版式的影响。因为当你没有用一种不加限制的、自信的思维去学习的时候,你学到的将是“他们要教授于你的”,而不是“我自己将要达到的”。而这个“我自己将要达到的”部分,才是创新的源泉。与PROFESSOR RICHARD ROBERTS的交流无疑激发了我的潜力,使我更自信。
PROFESSOR RICHARD ROBERTS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在第一天上午的演讲中,他多次提到他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教育。于是我们萌生了邀请他来深圳中学的想法。取得学校的同意后,当天中午,由我代笔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中写道:
——“深圳中学里有许许多多跟我一样热爱生物的学生,他们原意为生物奉献自己的一生……但前进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诱惑、阻碍,常常使我们迷失。我们是一群有着创造力、主动性、协作力和智慧的孩子,但却苦于没有与像您这样的大师交流的机会。我们热切地希望您能来到深圳中学激励我们,做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晚宴时,带着深中上百名热爱生物的学子的签名,和两封邀请信(分别来自校长与我)。我找到PROFESSOR RICHARD ROBERTS, 将信件交给他,并将我们真诚的愿望告知予他。他回应:“我去过深圳一次,那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城市,如果将来我还有机会去,我一定会去深圳中学。”
在短短五分钟的交谈里,我非常兴奋,同时也很紧张,几分钟里我流了一身汗。PROFESSOR也看出了我的紧张,他说:“你完全没有必要紧张,在美国,经常有像你这么大的孩子与我交流,他们都不会紧张。”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PROFESSOR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我们聊了我想去的大学,同时他告诉我他正是那所大学的教授,并表示期待再见到我。PROFESSOR的话将会在我高中余下的每一天里鞭笞我,我相信我能去到我理想的大学。
最后,我们互换了e-mail, 不管最终PROFESSOR会不会来到深圳中学,我都会继续着与他的交流。因为他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希望这种正能量能够传递给更多的深中人、中国学生。当中国学术界形成一种“接近国际大师、成为国际大师是完全可能的”的共识时,或许下一位诺贝尔奖大师就是中国人啦!
附录四: 深圳中学荣获13位诺贝尔奖得主寄语
深圳中学荣获13位诺贝尔奖得主寄语
When you don’t understand something, try to understand, try to understand by yourself before asking someone
Try hard, don’t give up. Understanding by yourself is most important and valuable.
当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尽量在询问他人之前先自己独立思考。
努力拼搏,永不放弃。自己独立思考才是最关键,最有价值的!
——Osamu Shimomura 博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Keep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and eyes on the horizon
Ps and your nose in the grindstone
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切记:天道酬勤!
——Tim Hunt 博士(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I wish that everyone of you finds the area that he/she likes most, and do your best to enjoy it and to perform wonderfully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用毕生去享受它,并在人生的舞台尽情发挥!
——Ada E.Yonath 博士(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I wish you the best of good future
祝你们前程似锦!
——Robert C. Richardson 博士(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We live in exciting times as biology is becoming a “hard” science like physics and chemistry.
We are on the brink of realizing many of the promises of the era of genomics. I continue to think that bacteria ar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object of our studies. They will be of great use as we learn to synthesize novel eras, tailored to our needs. I hope that many of you will avoid the seduction of fashionable science and finds a niche in which you can make great discovery。
I wish you well and hope that you will enjoy experimental science as much as I do.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物学正在成为如同物理学和化学那样的“硬”科学。许多基因组学的可能性即将实现。我始终觉得,细菌正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随着合成领域到达一个新纪元,它们将大有作为。希望你们能够抵挡花花世界的诱惑,开创新路,成就学问。祝福你们,愿你们像我一样热爱实验科学。
——Richard Roberts 博士(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以上5位诺贝尔奖得主寄语获得经过:2011年5月,深圳中学高中部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研组长徐丽丽的带领下,赴大连参加了第二届国际基因大会。在大会间隙,老师们采访了大会的主讲嘉宾——5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师们听了关于深圳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的介绍,十分高兴,欣然为深圳中学题词,表达了他们对中学生的期望。)
"Work hard. Be sure to enjoy what you are doing.
Then you may contribute important things for yourself
and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Good luck",
勤奋地工作和学习,并乐在其中,然后便可以
为个人和世界的发展带来贡献。
——美国布朗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Leon Cooper 教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此赠言为布朗大学学生、深圳中学2008届校友俞越同学采访Leon Cooper 教授时,为深圳中学征集)
Word hard in your course and enjoy the time you spend in school. I wish you all success!
Eric Wieschaus.
刻苦钻研学校的课程并好好享受在学校中的时光,我祝愿成功与你们相伴!
——埃里克•威绍斯博士,Wieschaus, Eric F., Ph.D.
(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Try to find the things that excite you and where you can bring you special talent. You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when you do the things you enjoy! Try to work hard and give you best effort to the tasks that mean a lot to you!
Trudi Schupbach
尝试去探索那些能够激发你兴趣,发挥你专长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把你的汗水挥洒在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吧!
——格特鲁德•舒巴赫博士,Schupbach, Trudi, Ph.D(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埃里克•威绍斯博士Wieschaus, Eric F., Ph.D的夫人)
(2012年2月8日,首届“与大师同行”活动在汕头大学隆重开幕。我校高二学生夏宇洋、李京玲与从全国二十个省份筛选出来的八十三位高中精英学生,在汕头大学展开了一次为期3天别开生面的科学交流活动——“与大师同行”,通过小组讨论、讲座、聚餐等互动环节,得到了和前辈近距离脑交战的精彩对话机会,并藉以探索疑问及认识自己对科学的定位。夏宇洋、李京玲有幸得到埃里克•威绍斯博士及其夫人给深中学生的寄语)
To all the students in Shenzhen Middle School,
I wish you good luck in your pursuit of Biology. You should do what interests you the most, follow your passion.
深圳中学的全体学生:
祝大家能在生物科学领域有所建树。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做你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托马斯•斯泰茨 Thomas Steitz(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系教授,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To the students Shenzhen Middle School,
Great future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and all the other science. Study well and enjoy. It should be both fun and challenging.
深圳中学的全体学生:
生物、医学及其他科学领域前程似锦。认真学习、享受学习。这一过程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
——乔治•斯穆特 George Smoot Ⅲ(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 ,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To the students of Shenzhen Middle School,
Be alert! Think! Be critical!
This all is required for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Take your chance.
深圳中学的全体学生:
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批判,这是成功和创新的必备品质。
抓住机遇。
——哈特姆特•米歇尔 Hartmut Michel(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生物化学家,获得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To all the students in Shenzhen Middle School,
Good luck in your studics.
深圳中学的全体学生:
祝大家学有所成。
——丹尼尔·舍特曼 Daniel Shechtman(以色列化学家,材料科学家,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比亚斯材料科学教授、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实验室(AmesLaboratory)助理、艾奥瓦州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2011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Don’t take anyone else word for it.
Expect the unexpected.
Evidence Base.
不要人云亦云。未雨绸缪、持之以恒。实践为本。
——马丁•约翰•埃文斯 Sir Martin•J•Evans(英国卡的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To all the students in Shenzhen Middle School,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深圳中学的全体学生: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约翰 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德国科学家,现任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负责生物化学研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以上6位诺贝尔奖得主寄语获得经过:2012年4月25日至28日,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包括1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位世界500强生物领域的企业科研骨干,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组织及政府机构代表共2500余人参加。深圳中学又荣幸受邀参与了本次活动周。刘越、李牧两位教师, 4位深中学子徐洲、金依依、陈鹏轩、郑欣参会。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们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并与大师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获益匪浅。他们有幸得到了6位诺奖得主对于我校学子的寄语和祝愿。)
扫一扫分享本页